阳泉分校

您当前位置:公务员考试网 > 阳泉人事考试网 > 国家公务员 > 备考资料 > 2020国考备考:“社会现象类”材料作文写作技巧来了

2020国考备考:“社会现象类”材料作文写作技巧来了!

2019-09-04 15:46:40 公务员考试网 //www.huatu.com/ 文章来源:互联网


  【导读】华图阳泉人事考试网同步互联网发布:2020国考备考:“社会现象类”材料作文写作技巧来了!更多资讯请关注山西华图微信公众号(shanxiht),阳泉培训咨询电话:400-0351-222 0353-2565633

  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日渐频繁地出现于事业单位考试作文中。由于材料涉及的事件均为当下发生的社会热点,具有现实意义,能引发全社会的热烈讨论;且材料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,鼓励多元思维的碰撞,因此成为当下事业单位考试材料作文的热门出题方式。所以在备考过程中应对此种类型多作深入研究,今天小粉笔就介绍两种写作技巧。

  技巧一:就事论事,直击材料

  “就事论事”是指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。不对材料作过多的拓展和延伸,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,发表自己的看法,言之有理,持之有据。采用“就事论事”的写法,开篇应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对于题中材料的态度,在肯定与否定、褒与贬之间作出抉择,或总结成功经验或检讨失败教训等。

  【例】老王生病,医院全心全力治疗,老板帮忙支付医药费,老王痊愈后回工地赶工,又提出向医院兼职做陪检员以支付剩余医药费,因为感同身受他能更好地照顾病人。

  【分析】这一材料可以提出以下观点:①知恩图报,回馈社会;②关爱弱者,担负社会责任;③关爱弱势群体还需灵活有法;④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,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。当然,还可反向思考:老王的幸运恰恰折射出农民工在医保制度上的缺失,医院默许出院是否违规?老王到医院打工抵债是否符合医疗规定?

  “就事论事”的写法,要求评论者分析思考所评之事,形成自己的看法。评“事”不应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角度,可以从多个角度评论,如评事的对错,评事的成因,反思此事的教训。但须谨记,所评所说,要紧扣所评之“事”,不可游离于“事”之外,漫无边际地高谈阔论。

  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不仅要有鲜明的观点和态度,更要有能佐证观点的依据和理由,而这恰恰是其灵魂所在。可以说,事实是评论的基础,而法律、道德、公序良俗等则是评判的标尺。简言之:“以事实为依据,以道理为准绳。”评论要言之有理、言之有据,才能评得深刻,评得让人心悦诚服,评出辨是非、明事理的效果。

  技巧二:因事析理,借题发挥

  “因事析理”是指以所评之事为载体大做文章,充分展开,阐明一个道理,这是在准确把握题意后的扩展、挖掘和提升。

  “因事析理”的扩展范围以材料为限,角度多样,但均要以材料为母体,紧扣核心信息,不能信马由缰。另外,写作时切口要小,抓住一个题目,讲清一个道理,一事一议,以小见大,所谓“着眼大处,落笔小处”。“因事析理”与“就事论事”的最大区别在于,从材料中提取出道理,然后突破材料的局限,广泛联系社会现实,阐明这一道理的普遍性。

  因事析理的写作一般遵循“引—议—联—结”的步骤。

  引——引用材料,提炼观点。引用非照抄,而是对原材料分析后,以概述、摘要等形式,取撷精髓,进而提出文章的主旨。引述应避免过多过细,能概括大意,表明观点即可。最忌照抄原文,而根据表达需要引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足矣。“引”要简洁,且要将材料与主旨间的逻辑关系交代清楚。

  议——分析材料,确立观点。利用材料中提供的信息,就文章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议论,使之确立起来。议,既可仅仅针对所“引”内容作分析;也可由现象到本质,由个别到一般,逐步扩展、深挖,为以后“亮观点”铺平道路。观点的提出切不可脱离材料,且要注意事例间的过渡和衔接。

  联——联系实际,纵横拓展。联,即紧密联系实际,由材料联系到的现象。切入角度可大可小。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,要回扣或呼应“引”,在“联”与“引”间建立逻辑联系。如遇正面材料,可联系身边类似的正面事例,分析其意义,肯定其价值,提出推而广之的建议;也可联系反面事例,揭示其危害,挖掘其根源,提出矫正之措施。如遇反面材料,同样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联系实际,展开分析。

  结——总结全文,升华论点。总结既可回应前文,强化主旨;也可提出希望,发出号召;还可总括议论,激励劝勉,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或拓展。不管以何种方式结尾,都力求精简,与前文贯通,浑然一体。

  【例】有网友在微博上曝光了一组图片,显示为几名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内摆拍,可以看到后面手术台上躺有病人。“医生手术室自拍”事件经网络和部分媒体的传播迅速升温,讨伐声一片。为此,西安市卫生局通报了此事的调查处理结果,称该照片发生在民营二级甲等医院西安凤城医院,拍摄于2014年8月15日,经过连续7个小时的手术,保住了一位40多岁农民工的左腿,在完成手术后,因手术室即将搬迁,医务人员拍照留念。根据通报,涉事医院及医生被处以多项行政处罚,其中包括对常务副院长记过处分、留职察看一年,分管副院长免职等决定。此后涉事病人站出来表示,知道医生拍照,也同意了。舆论中呼吁客观冷静看待问题的声音渐渐成为主流。

  【分析】这道作文题,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可以有多种立意。从医护人员的角度:在病人还没有离开时拍照,是“对生命的轻视”;缺乏职业道德、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。从院方的角度:存在管理漏洞和医风建设问题。从行政部门的角度,严厉快速,对社会负责;惩前毖后,教育他人。从媒体的角度:起到喉舌和监督作用;为媒体的正义呼声叫好;网络时代的媒体监督更有效。从公众的角度:面对社会丑恶现象要有正义感;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;关注社会,担当责任。这些立意角度不同,评论的对象不同,但均建立在对评论对象的行为性质进行认定的基础之上。正是对各方面的行为性质有了准确的定性,这才有了准确而深刻的立意。

  “手术室自拍事件”蕴含了丰富的社会信息,要从此次事件中分析提炼出有关人生或社会的某些道理,并将其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,或将主旨意蕴进行延展升华。可由材料提炼出以下写作指向:“无专业操守难登职业巅峰”、“莫把规章制度说在嘴上,挂在墙上,写在纸上”、“管理部门的‘不作为’与‘乱作为’”、“媒体如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”、“论信息时代的公民素质”、“舆论暴力,网络时代的毒瘤”等。

  真题演练

  (2014年贵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)

  【给定材料】

  网上有一篇“中国式过马路”的微博,揭露了中国各大城市行人过马路的不文明行为,有记者分别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的繁忙路段进行实地观察,发现在一些重要的交通路段,只要车流不是很密集,很多行人就会不管是不是红灯,只顾低头过马路,根本不顾危险;且大多数人都有从众心理,似乎只要结伴而行就能法不责众。因此,行人违规肇事造成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。如此严重的危害性,为何还是唤不起路上行人的觉悟?“中国式过马路”现象到底症结何在?该如何治理?

  过马路看红绿灯,这是在小学乃至学龄前阶段就被普及的“规定”,若说闯红灯者都缺乏这个常识,恐怕没人会信。“大家都走,就剩自己挺傻”,一位被调查的行人如是说。这种价值观的扭曲深刻表明:入脑不入心的知识规范不了行为,不能算作素养,要令常识和规范入脑又入心,我们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就必须做到常态化、立体化,必须做得更为深刻和生动。

  “路”在中国语境下有着丰富的引申义。“如何走路”,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人们基本的生活和行事方式。根治“中国式过马路”,虽然成本不菲且任务艰巨,但影响深远,应当扎扎实实、一点一滴地做下去。

  【作答要求】

  阅读上述给定材料,自拟题目,自选角度,就“中国式过马路”现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。

  要求:题目自拟,观点鲜明、论证充分、条理清晰、具有说服力。

  【审题目】

  仔细审题,明确文章主题(即文章展开时围绕的对象,在议论文中称之为“论题”)和写作角度(即作者对主题的观点、看法、态度、主张等),通过勾画题目中的关键词让审题思路更清晰,具体操作如下:

  阅读上述给定材料(审题关键点1:材料作文需要仔细阅读材料,提炼写作线索,切忌脱离材料大谈特谈),自拟题目(审题关键点2:非命题作文,考生可以围绕论题或论点拟题,也可以运用修辞、名言等技巧雕琢标题),自选角度(审题关键点3:材料作文需要仔细阅读材料,提炼写作线索,切忌脱离材料大谈特谈可以从对策角度出发分析主题,也可以从分析角度出发,还可以二者兼具),就“中国式过马路”现象(审题关键点4:文章写作主题已经给出,考生的文章应该围绕“中国式过马路”展开)写一篇不少于800字(审题关键点5:下限字数,建议考生不要少于800字,否则会酌情扣分)的文章。

  要求:题目自拟(非命题作文,考生可以围绕论题或论点书写),观点鲜明(提示考生作文体裁应为议论文,总论点要清晰明确。材料作文需要结合题目与材料来确立中心论点)、论证充分(既要有充分的论据,也要有丰富的论证方法,议论文重在论说,论证必须充分有力)、条理清晰(文章要体现“总-分”“总-分-总”“分-总”的结构,段落设置要循序渐进,句与句之间可以添加逻辑连词)、具有说服力(论点要准确,论据要充分,语言要生动,一言以蔽之,要打动阅卷者)。

  【材料分析】

  网上有一篇“中国式过马路”的微博(第一句话就提及了本文的主题“中国式过马路,这是普遍存在于中国城市道路交通中的现象),揭露了中国各大城市行人过马路的不文明行为(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一部分中国行人不文明的交通行为和意识),有记者分别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的繁忙路段进行实地观察,发现在一些重要的交通路段,只要车流不是很密集,很多行人就会不管是不是红灯,只顾低头过马路,根本不顾危险(北、上、广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,然而即使经济发达也难掩交通文明素质不高的事实,再次说明“中国式过马路”现象在我国十分突出。并且,这一问题也存在很大的危险性);且大多数人都有从众心理,似乎只要结伴而行就能法不责众(“中国式过马路”产生的两点重要原因:其一,人们有从众心理,容易盲从。其二,行人有法不责众的心态,认为法律法规无法管制自己)。因此(因果连词,命题人提示考生前文交代了问题产生的原因),行人违规肇事造成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。如此严重的危害性,为何还是唤不起路上行人的觉悟?“中国式过马路”现象到底症结何在?该如何治理(命题人帮助考生提出了几个重要问题,其答案分别对应着考生分析“中国式过马路”的几个方面:原因、对策)?

  过马路看红绿灯,这是在小学乃至学龄前阶段就被普及的“规定”,若说闯红灯者都缺乏这个常识,恐怕没人会信(命题人提示考生“中国式过马路”出现的原因不在于人们缺乏常识)。“大家都走,就剩自己挺傻”,一位被调查的行人如是说。这种价值观的扭曲深刻表明:入脑不入心的知识规范不了行为,不能算作素养,要令常识和规范入脑又入心,我们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就必须做到常态化、立体化,必须做得更为深刻和生动(命题人提示考生解决“中国式过马路”问题要加大教育与宣传的力度,并且必须做到常态化、立体化)。

  “路”在中国语境下有着丰富的引申义。“如何走路”,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人们基本的生活和行事方式(“中国式过马路”反映出人们浮躁的生活心态与规矩意识的缺乏)。根治“中国式过马路”,虽然成本不菲且任务艰巨,但影响深远,应当扎扎实实、一点一滴地做下去(命题人提示考生,解决“中国式过马路”问题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,但其影响重大,必须从现在抓起)。

  【理思路】

  (1)“中国式过马路”是什么:中国大小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现象,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,不看信号灯,结伴闯红灯。

  (2)“中国式过马路”折射出的本质问题:中国行人交通意识淡薄,文明素质不高,生活与行为方式过于浮躁,缺乏规矩意识。

  (3)“中国式过马路”产生的原因:首先,人们存在从众心理。其次,人们存在法不责众的心态,法律法规惩处力度不足。最后,宣传教育力度不够,深度不足。

  (4)“中国式过马路”存在的影响:危害行人的人身安全,影响道路的交通秩序。

  (5)如何彻底解决“中国式过马路”:一方面,加大宣传教育力度。另一方面,加大法律法规的惩处力度。此外,从交通设施层面出发,考虑整改城市道路交通设施,给行人提供方便的出行环境。

(编辑:松塔纸巾)
有报考疑惑?在线客服随时解惑

公告啥时候出?

报考问题解惑?报考条件?

报考岗位解惑   怎么备考?

冲刺资料领取?

各地联系方式 华图就在你身边

山西华图11地市40余家学习中心
  • 山西华图
  • 太原华图
  • 大同华图
  • 临汾华图
  • 长治华图
  • 忻州华图
  • 吕梁华图
  • 阳泉华图
  • 运城华图
  • 晋城华图
  • 晋中华图
  • 朔州华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