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泉分校

您当前位置:公务员考试网 > 阳泉人事考试网 > 事业单位 > 备考资料 > 2020国考面试热点分析:“打卡文化”热的思考

2020国考面试热点分析:“打卡文化”热的思考

2019-12-11 16:42:47 公务员考试网 //www.huatu.com/ 文章来源:互联网


  【导读】华图阳泉人事考试网同步互联网发布:2020国考面试热点分析:“打卡文化”热的思考更多资讯请关注山西华图微信公众号(shanxiht),阳泉培训咨询电话:400-0351-222 0353-2565633

  “打卡”一词,其本意是考勤刷卡、上下班签到。然而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,营造了新的语境,旧词焕新意,“打卡”衍生出新的词义,即一种以赢取圈层认同、共鸣为目的的记录、分享行为。人们通过社交网络将自己的感受、思想、行为等告诉圈层中的“同仁”,从而表现出打卡的“仪式感”,但也潜藏着“形式主义”问题。“打卡”行为并不是不可取,而是应该科学地“取”,正确地“看待”,引导人们真实地、脚踏实地地去“打卡”。

  【“打卡文化”具有鲜明的特征】

  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和发展,对人们个人生活的影响逐步深入,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、人际关系维护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。现实中,人们通过微博、微信朋友圈、抖音等社交平台“打卡”,分享自己的想法、行为,并与其他观看者互动点赞、评论,实现了强弱关系的转化和连接,通过各类社交平台达到自我展示的目的。这也正是“打卡文化”流行的重要表现。“打卡文化”流行具有鲜明的特征,“打卡”也可以有多种分类。

  一是“刺激性”打卡。一般来说,人们借助他人的打卡信息能接触更多的信息,并受到一定的感染,在这样的刺激作用下,容易催生打卡行为。因对他人打卡方式和内容的认同感,或跟从他人打卡而出现的打卡行为,属于“刺激性”打卡。

  二是“强制性”打卡。这种打卡方式较为常见,迫使人们打卡到微信朋友圈、微博等社交平台。比如“必须设置所有好友可见”“每天学习必须打卡”“连续7天打卡可以赠送打折券”等,这种改变了初衷而形成的打卡,属于“强制性”打卡。

  三是“仪式性”打卡。人们通过在社交平台的打卡,表明自己完成了一定的实践活动,具有象征性意义,代表人们仪式化的身份认同,即“仪式性”打卡。这种类型的打卡,是对自己的肯定,也是对打卡内容的认定和喜爱,比如很多人在社交平台上进行“健身打卡”“学习打卡”等。

  四是“展示性”打卡。社交平台,顾名思义,其功能即为“社交”,使得虚拟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环境高度融合,人们自愿通过社交平台发布不同形态的信息,本质上是一种表演、展示,呈现出自我的“形象因子”并力求自我形象的完美。

  五是“培养性”打卡。目前社交平台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英语学习,要求受打卡者每天进行“刷屏式”打卡。其初衷是在一定引导的作用下,培养打卡者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。这种形式的打卡折射出“培养性”的特征,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,但是也可能存在作秀之嫌。

  “打卡文化”的流行,与社交平台中人们自身的印象管理、互动认同、内心满足都有直接的联系

  “打卡文化”流行的动因,一是来源于印象管理,目的在于塑造理想的自我。美国传播学家戈夫曼指出:“人际传播的本质是人们利用符号进行自我表演的过程。”通俗地说,人们在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角色要求进行“表演”,让其他人看到自己的形象。人们每一条打卡动态的地点、内容其实是经过精心设计的,通过“打卡地点”可以了解到打卡者所处位置,通过“打卡学习”可以让他人了解到自己的学习状态,“打卡签到”可以表明人们的群体状态。其实这是一种表演的状态,为的是达到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的目的,实现“理想化”的表演。

  二是来源于互动认同,目的在于得到他人的认可、肯定。通过“打卡”可以表现出人们每天的生活、工作、学习等多方面的状态以及进度,具有典型的仪式感特征。人们以“打卡”的方式将自己活动的内容、进展演变成一种特殊的互动仪式,在这场仪式当中,人们的“打卡”为自己增加了谈资,并能够得到其他人的肯定,这种肯定也成为其持续“打卡”的动力。

  三是来源于内心满足,目的在于通过打卡,来缓解人们内心某种内涵缺失的焦虑状态。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,很多人会出现与群体背离而产生的孤独、不安和焦虑,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知识的焦虑,这是由于信息爆炸时代,新媒体的不断发展,人们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和应用能力更容易在群体中凸显,处于这种环境下人们会不自觉地加入到“打卡”中来。与此同时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当中没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新知识,因此碎片化的“打卡”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知识焦虑。

  【理性看待“打卡文化”,树立正确的“打卡观”】

  在一定程度上,“打卡文化”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律性,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,但是如果日常“打卡”流于形式,不再与初衷相符,甚至出现为了满足他人夸赞、自我满足的“作秀式打卡”,则容易助长不良风气,因此我们要理性看待“打卡”热现象。

  一是避免“打卡”流于形式,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人们在社交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、学习、工作情况,希望得到其他人的肯定,然而也很容易出现与最初的“打卡”目标相背离的情况,“打卡”甚至演变成一种自我展示的行为,从而使打卡者获得内心的满足。为了避免“打卡”沦为形式,首先要求打卡者的每一次打卡都应不忘初心,明确自己是为何而打卡;其次打卡者应将打卡作为学习、工作的一种激励和监督方式,在懈怠的时候给予自己鼓励;最后要科学理性打卡,学会有计划、有规划地打卡,每天打卡并不是目的,最终目的是建立科学的学习与生活方式。

  二是避免“打卡”沉迷幻想,应面对真实的自己。人们通过“打卡”的方式自由建构自己的形象,来展示自己努力、坚持、乐观等积极的一面,将自己消极懈怠的一面隐藏起来,坚持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“完美人”。但是在社交网络平台中对自我的过度展示,也会形成一种“表演”,可能会影响到他人对自己的真实认知。根据《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》提出的“镜中我”理论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就是相互映照的关系,一方对于另一方而言都是一面镜子。在人们不断“打卡”的过程中,就会给人一种坚持学习、健身以及热爱旅游、生活的错觉,此时打卡者越来越倾向于成为这种“镜中我”,沉溺于这种虚假的成就感、优越感当中,甚至会使其形成偏执的心理,以至于对自我认知出现偏差,最终迷失自我。此时,打卡者应正确认识自我,了解自己在生活、学习、工作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,针对自己的缺失与不足,制订科学的打卡计划。而且要对自己的每一次“打卡”切实落地,并对其成效进行客观评价。

  三是避免“打卡”随波逐流,担当作为,树立正确的“打卡观”。美国传播学者罗森布尔认为“打卡”通过一定的规范设置,进一步强化了个体与组织、个体与个体的联系,使得打卡者有成为群体一员的归属感,这是网络信息时代人们缺乏安全感的一种特殊表现。“打卡”可以存在并进行,但是应注意避免“打卡”随波逐流,应要求打卡者有担当、有作为,树立正确的“打卡观”。一方面,打卡者应正确看待“打卡”,将其仅仅当作具有仪式感的激励和监督,不应影响到自己的初心。另一方面,打卡者应明确打卡目的,坚持有担当、有作为,不必过度沉迷于虚拟的“假我”,而忽略现实的“真我”。

(编辑:松塔纸巾)
有报考疑惑?在线客服随时解惑

公告啥时候出?

报考问题解惑?报考条件?

报考岗位解惑   怎么备考?

冲刺资料领取?

各地联系方式 华图就在你身边

山西华图11地市40余家学习中心
  • 山西华图
  • 太原华图
  • 大同华图
  • 临汾华图
  • 长治华图
  • 忻州华图
  • 吕梁华图
  • 阳泉华图
  • 运城华图
  • 晋城华图
  • 晋中华图
  • 朔州华图